秋风起,鱼虾肥。近期,兴庆区的水产品陆续上市,这些产自本地的“虾兵蟹将”也进入了丰收旺季。
南美白对虾跃上本地餐桌
每天凌晨两点多,在掌政镇碱富桥村的红柳林农场内,水产养殖户杨新立便开始往水塘里下篓子、打捞他所养殖的南美白对虾,过磅称重后立即装车发往海鲜市场,经过简单的保鲜存储,早上七八点就能够活蹦乱跳地装到消费者的菜篮子里。今年他养殖了100多亩虾,亩产量能够达到600多斤,现在正是上市的最佳时节。
杨新立从1994年就开始接触水产养殖淡水鱼,但随着成本的增加,淡水鱼的效益越来越差。前些年,在机缘巧合下他了解到南美白对虾,为了解决虾从海水到淡水生存环境变化后的养殖难题,他连续三年奔波于海南、福建、浙江等沿海城市,选择品种优良的虾苗,在当地规模较大的养殖基地内一边打工干活、一边取经学习。开始养殖时,杨新立也走了不少弯路赔掉了50万元家底,但不服输的他还是一头扎进研究当中,为了调节出适合虾苗生长的水体,吃饭睡觉都在淡化车间里,经过上百次尝试,逐渐摸透了里面的门道。“25~28度是适合南美白对虾生长的最佳温度,池塘中的溶解氧、氨氮等保持正常,才能提高虾苗的成活率。”现在谈起养殖经,杨新立说得头头是道,他还开了个免费培训班,教授附近村民养殖技巧。
站在水塘边看着活蹦乱跳的虾群,杨新立露出自豪的笑容:“黄河水养出来的南美白对虾壳薄体肥、肉质鲜美、营养丰富,一只的长度在16到17公分,一斤能卖35—45元,而且消费者对我们的虾认可度特别高,还有人专门找过来购买呢。”
丰收好时光蟹肥捕捞忙
时下是吃蟹好时节,在塞上黄河大闸蟹养殖基地,年轻老板张婷忙着捕捞、发货,天津、上海、北京、广州,她养殖的蟹已经销售到外地市场。
张婷和丈夫最早做实体店生意,后来她想回乡创业,发现大闸蟹是不错的选择,在外地系统学习后,在掌政镇建起基地。
“今年螃蟹的长势不错,在四两左右,马上要到中秋、国庆节了,已经有很多老顾客来预订了我家的螃蟹,平时也会在网上销售。”张婷说,南方技术结合北方水土,养殖的螃蟹干净、味道鲜美,在分拣螃蟹的过程中也会严格把关,确保只有品质优良的螃蟹才能上市,从她的基地卖出去的螃蟹,都是个大肉鲜、品质优异的精品蟹,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,目前养殖了230亩,亩产240到280斤,年销售预计在300万元左右。
周围有村民想跟着养殖,张婷会提供技术和种苗,已经带动60多户参与养殖,需要分拣工人,她也会请乡亲来务工,一天给大家180到200元工资。
对于今后的发展,张婷信心十足,她将继续打好生态牌,扩大特色养殖面积,提高养殖效益,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。
持续促进渔业健康发展
据了解,兴庆区现有养殖水域面积 16940亩,渔业经营养殖公司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渔业经营主体75家,从事休闲渔业多产业融合经营主体18家,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,实现年均营业收入1800万元;并建设赤心田、青鳞、鑫伟航、红柳林等名优新品种养殖基地核心示范区8处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
近年来,兴庆区高度重视渔业产业发展,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,紧紧围绕生态保护、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,科学规划并编制完成《兴庆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(2018—2030年)》及《兴庆区渔业绿色循环产业发展规划》,实现渔业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目标。按照渔业调结构、转方式、治尾水、促转型的发展方向,大力发展设施渔业、生态渔业和休闲渔业,示范推广南美白对虾、河蟹、加州鲈鱼等名优品种标准化养殖,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6500亩、渔业设施温室2.37万平方米,推广设施温室+菜渔共作1.9万平方米,创建“塞上黄河大闸蟹”“青鳞锦鲤”水产知名品牌2个。此外,加大渔业行政执法监管力度,依法开展渔业安全生产、渔政亮剑渔业资源保护、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专项执法工作,有利于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。(记者 肖梦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