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新镇新水桥村,连片的蔬菜大棚格外引人注目,大棚内的生菜、豇豆、茼蒿等作物长势喜人,村民们正在棚里忙碌着,一派绿意盎然、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“我原来种植水稻,一年收入也没多少,自己承包大棚开始种植蔬菜后,一年四季都能干活,只要自己勤快点,收入都挺好的。”正在棚里忙碌的马风明告诉记者,像他一样的村民还有不少,有的自己承包大棚,有的到棚里务工就业,都实现在家门口增收致富。
新水桥村位于兴庆区东部,根据本村资源情况,坚持“村级主体、因地制宜、培植典型、整体联动、部门配合”的原则,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土地流转,收取固定租金等方式,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。据大新镇新水桥村党总支书记邢健介绍,蔬菜基地每年种有眉豆、生菜、油菜、茼蒿、芹菜等主打菜品,一年四季轮流耕种,每年经济收入50余万元,让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有收入。
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,对乡村振兴发展也提出新的要求,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振兴。”兴庆区在发展富民产业带动群众走上致富路的同时,还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,改善群众生活条件。
“路上的垃圾、路边的杂草都被清理了,环境变得干净整洁,看着就很舒服!”打扫完村庄环境卫生的通贵乡通南村村民马进林说道。
走进通南村,一条笔直的沥青道路穿村而过,统一粉刷的房屋外立面风格让人眼前一亮,还有不少保洁工人和志愿者共同清扫的身影,目之所及,处处透露着整洁优美,和以往相比,如今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
这样的变化得益于通贵乡开展“线上村规民约+线上人居环境+线上红黄蓝榜+线上积分商城”基层治理新模式。近年来,通贵乡通过整治农村环境卫生、引导村民文明行为、家风家教建设、树立先进典型等活动,教育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,提高文明素质,养成良好生活习惯,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。
现如今,兴庆区各乡镇环境美、村庄靓、产业富,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基础设施改善、人居环境整治、富民产业发展为辖区乡镇村落带来的勃勃生机,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