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
全年地区生产总值
预计增长4%左右
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
连续11个月保持沿黄市辖区第一
预计全年增速达到20%左右
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位运行
全年增速达到8.2%
居全市第一
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值稳居全区首位
预计增速同比增长5%左右
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
预计同比分别增长6.5%和7.5%左右
招商引资
到位资金100.64亿元
2025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
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%左右
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%左右
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%左右
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%左右
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%左右
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%、7%左右
节能降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区市下达的目标任务
高质量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
2024
一城繁华 实干作答
翻开2024年成绩单,从冬日冰雪到春和景明再到夏日繁花,时光流转中的兴庆区风光无限。比季节更迭还要动人的,是兴庆区上下只争朝夕、奋楫笃行的奋斗场景。
一年来,兴庆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落实区市党委、政府部署要求,在兴庆区委的坚强领导下,在人大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锚定创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这一目标,以“强学习、抓落实、干在前,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良性互动”为抓手,与辖区干部群众一道,千方百计谋发展,一心一意保民生,以新气象新作为探索新实践,实现新高度,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强、后劲更足、成色更好。
以更强干劲稳住经济回升向好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,以“人一之我十之、人十之我百之”的精神状态,托稳了兴庆区经济大盘、托举了兴庆区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4%左右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1个月保持沿黄市辖区第一,预计全年增速达到20%左右;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位运行,全年增速达到8.2%,居全市第一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值稳居全区首位,预计增速同比增长5%左右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同比分别增长6.5%和7.5%左右;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.64亿元,实现了争先进位。一个发展基础好、发展势头足、发展信心强的兴庆区,让经济更稳健的“大写意”变成点滴实践的“工笔画”。
以更大手笔推动产业提质增效。开展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,兰傒谷商务广场酒店集群开业运营,砂之船·奥莱、深蓝广场进入室内外装修阶段,上河堡项目加快建设。紧盯商贸业份额多、占比大的实际,成立商业地产联盟和各类协会18个,形成扶大、育小、兼中的培育体系,酒店、汽车等呈现链式发展格局。旗帜鲜明发展新型工业,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、利润总额呈现“双增长”,工业的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。“兴庆草莓”“月牙湖蜜瓜”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,黄河大闸蟹越来越受青睐。一个行稳致远、守正创新的兴庆区正在积蓄力量,让产业更兴旺的愿景由“施工图”变为“实景图”。
以更宽视野强化老城兴庆建设。注重用人文理念深耕城市建设、改造、管理,坚持“里子”“面子”齐步走、地下地上同发力,实施四类管线改造138.8公里,改造老旧小区104个85万平方米,打造特色街巷5条。盘活闲置楼宇、低效用地66.26万平方米,引进社会投资项目42个,使闲置楼宇“枯木又逢春”。改造后的鼓楼-玉皇阁核心文化片区人潮涌动,新华商圈重新焕发生机。长期想改而难改未改的北塔三四六队在2024年开年之际就破土征收,实现了当年签订协议、当年办结手续、当年开工建设。千年红花渠改造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,城市面貌焕然一新。一个品位与品质兼具、颜值与底蕴兼修的兴庆区正在砥砺崛起,城市更美好的目标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景。
以更高标准根植乡村内涵品质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.6万亩,喜获“二十一连丰”。实施昆仑生态园、农村供水水质提升等项目46个,改造老旧温棚350栋,实施高标准农田1.42万亩,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5家,月牙湖乡获批建设国家农业产业示范园。新建宜居村庄3个,改造庄点道路10条16.85公里、整修农村灌渠19条20.5公里。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率100%,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99.3%,确权完成首宗集体林地、颁发首张农业设施产权证。一个山水共济、欣欣向荣的兴庆区正在徐徐绘就,乡村更靓丽的憧憬成为美好现实。
以更优作风保障群众切身利益。85%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支出,10件21项民生实事全部办结。基本公共服务持续优化,推动城镇新增就业1.2万人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402人。新建中小学、幼儿园4所,8个教学案例荣获国家奖项,掌政中学教学质量领跑全市农村学校。高标准打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、中医馆10个,大新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,兑换居家适老化焕新补贴1500余万元。解决居民办证难问题3200户。开工建设沙漠体育运动公园,承办滑雪、骑行等“国字号”体育赛事3场次。完成冬季清洁取暖改造3200户、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1.1万亩,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进出。一个宜居宜业、美丽幸福的兴庆区正在汇聚动能,让生活更美好的梦想融入百姓心田。
以更强力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建立“吹哨报到、包抓包保、三项联动”基层维稳工作机制,实行部门、商户、属地、居民“四方协商”议事机制;拓展延伸“三促三优”基层治理模式,有效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;大力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在商事、金融等领域打造“共享法庭”,推动涉企纠纷“快调”“快结”;“八五”普法扎实开展,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,平安兴庆建设进一步深化……一个喜乐安康、承载记忆的兴庆区正在眼前展现,让治理更高效群众更暖心。
以更严要求提升政府履职效能。推进忠诚型政府建设,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。推进法治型政府建设,巩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。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,人大议案、政协提案办复率100%。推进政务公开,12345热线与接诉即办平台联动运行,群众诉求受理渠道更加顺畅、响应更加高效。推进廉洁型政府建设,纵深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,动真碰硬落实“过紧日子”要求,实现一般性支出只减不增。一个勇于担当、真抓实干的兴庆区正在奋勇前行,让城市更宜居百姓更踏实。
2025
阔步赶潮 勇毅前行
百舸争流,奋楫者先;征程万里,实干者胜。2025年,兴庆区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,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,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认真开展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和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年行动,在实施“五八”强首府战略和“双示范市”建设上干在前、争示范,在“八个坚持”“八个突破”上抓落实、求实效,努力争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,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幸福兴庆。
聚焦激发市场动能
在深化改革开放上攻坚发力
坚持以改革破解难题、以开放拓展空间、以环境厚植优势,先行先试、首创探索,创造更加公平、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,力争形成更多“兴庆经验”,塑造发展更强动能。
以更大力度深化重点改革。有力推动园区改革,深化与苏银产业园“区区合一”一体化发展,统筹用好财税分成、人事薪酬、审批赋权等改革政策,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园区集聚、向重点产业倾斜。统筹推进“六权”改革,持续推进“标准地”出让,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资源引进一批民宿酒店、健康养老、金融保险项目,实施“城乡边界+农村点状用地配给制”、农村宅基地“三权分置”改革。
以更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。优化政务服务,深化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集成服务改革,打造AI政务服务大厅,实现95%高频事项全程网办、300个服务事项跨域通办。弘扬企业家精神,表扬一批深耕兴庆区发展的优秀企业家,颁发升级版服务保障卡,提供精准化差异化服务。
以更多合作提升开放水平。加强与吴忠、中卫等周边城市的交流互动。深化“借船出海”多元发展,拓展与更多央企、国企深度合作,加快打造宁夏首家二手车出口集散地。探索推行“报关绿波”模式,争取苏银产业园“海关特殊监管区域”试点,借力发展跨境电商、海外仓等外贸经济。
聚焦产业提质增效
在促进转型升级上攻坚发力
把园区、企业和项目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“重头戏”,在产业强市建设中加快转方式、调结构、促动能,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“四项计划”,着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推进梯次培育计划打造现代服务业新高地。加快建设深蓝广场、兰傒谷商务广场酒店集群等项目。规划布局现代物流产业园,抓好东部现代智慧物流带、众一智慧化物流产业园等项目。开工建设苏银产业园人工智能应用、百度智算中心等项目。
推进培优倍增计划打造新型工业强区。落实工业强区战略,紧盯打造“三都五基地”,发挥“区区合一”优势,突出延链补链强链,统筹发展“三新”产业。
推进品牌创优计划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基地。加快建设月牙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,升级昆仑园等6个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。链式培优牧翔、壮壮等乳制品精深加工企业。培育黄河丰物等特色品牌,争取红柳林等5家企业水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。
推进提质赋能计划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。改造珠市巷等老城记忆街区,打响“海宝福灯会”特色品牌。加快北典农城文旅产业园建设,盘活提升花溪谷等旅游资源。壮大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,提供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。
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、提振消费潜力、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动能,实施“三个专项行动”,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基础。
实施扩大有效投资专项行动“强引擎”。抢抓“两重”“两新”和专项债政策机遇争项目资金,以开展“五冬”为抓手,推广相关经验做法,加大国家投资、央企投资、民间投资力度。
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“激活力”。坚持促消费与惠民生统筹推进、内部挖潜与消费引流协同推进,落实工资提标政策,及时发放补助补贴。力促砂之船·奥莱、上河堡一期竣工投运,打造新百老大楼、月星家居适老生活体验中心。落实汽车“换能”、家电“换智”、厨卫“换新”、电梯“换装”政策,举办促销活动100场次以上。
实施企业服务专项行动“提信心”。把服务企业作为重中之重,充分发挥经营主体活跃优势,实行县级领导包抓服务机制,包保乡镇一并包保辖区企业,“一企一策”解决好企业经营难、融资难、招工难、办事难问题。
聚焦科教强基固本
在赋能创新发展上攻坚发力
坚持教育科技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发展,以教育夯实基础,以科技增强动能,以人才助力发展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办好人民满意教育。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扩面工程,顺应农业人口市民化趋势布局建设华兴高级中学,在全区率先试点公办幼儿园入学年龄提前到2岁,打造领航幼儿园10所。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,精心培养书记校长、班主任、教研员“三支队伍”,“一校一品”打造劳动教育基地,创设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,持续擦亮“首府教育在兴庆”品牌,全力争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。
提升科技创新能级。支持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加快建设“一室一所一中心”。加快苏银产业园新质生产力中试及工程化产业孵化基地建设,发挥创新研究院、消防研究院等院所“头雁作用”,上争科技项目30个以上。
做好人才引育留用。以项目招才,依托“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”等,全职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450名以上,集聚创新创业青年人才1.5万人。以产业育才,培育“三个一批”人才50名以上,打造全域算力应用实训基地。借平台引才,建强海归小镇科技人才孵化器等平台,实施一批人才小高地、导师帮带项目,选聘一批专家入企担任“科技副总”、周末工程师。
聚焦城乡焕新和美
在提升功能品质上攻坚发力
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,强化村庄规划成果应用,让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。
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质。实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,争取历史文化名城二期项目,争创国家旅游体育示范基地。活化利用文物,把更多文创产品融入旧城改造、道路标识、导览系统。加强文化街区修复保护、设施更新、业态植入。
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步伐。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4个,有序推进北塔三四六队城中村项目建设。再盘活闲置楼宇15个、低效用地4个。改造地下管网100公里,更新老旧电梯238部。启动“四横四纵”道路优化设置,新建4个小微公园,打造20座“星级公厕”。
加力开展和美乡村建设。推进农村产业大升级,布局打造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,新增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13个以上。实施农村庄点大整合,完善村庄规划,盘活利用1172套未分配安置房,规划新建安置区3处。开展农村环境大提升,打造和美乡村20个,改造提升农村道路33公里。
聚焦保障改善民生
在增进百姓福祉上攻坚发力
坚持民之小事是政之大事、民之所盼是政之所向,全力打造就业创业在兴庆、优质医疗在兴庆、民生优享在兴庆“三大品牌”,牢牢守住民生保障“基本盘”。
打造就业创业在兴庆品牌。下足力气开发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,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00人以上,新设置公益性岗位600个,推动失业人员再就业7500人。培育创业实体500个以上,打造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站10个。
打响优质医疗在兴庆品牌。加快建设掌政中心卫生院医疗分中心,启动兴庆区疾控中心项目。建立临床、公共卫生等基层名医梯队,做好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、市第三人民医院病房改造等项目服务保障,开展“中医药名家在兴庆”行动。
打造民生优享在兴庆品牌。深入推进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。实施嵌入式社区服务中心项目,持续探索医养结合家庭病床服务模式。力促中山南街养老服务中心和托育服务中心建成运营。
聚焦厚植发展底色
在改善生态环境上攻坚发力
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精心呵护黄河,全力守护绿水青山,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点、高品质生活支撑点。
全区域推进污染防治。纵深推进冬春大气、夏季臭氧污染防治,有效提高空气质量。常态化巡察整治入黄排水沟,健全完善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,加快中部排水沟生态治理等项目建设。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监管,防治农业面源污染。提升“无废小区”“无废乡村”创建覆盖率,打造“无废城市”建设样板。
全方位推进保护修复。坚决打好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,完成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1400亩,加快鸣翠湖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,实施黄河西岸重点沟道、黄河东岸入黄排水沟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,争取打造美丽河湖试点。
全社会推进绿色转型。全力打造零碳园区,加快苏银产业园碳达峰试点建设,实施分布式光伏、众家来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项目,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试点,优化新能源充电桩布局。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全民行动,积极开展绿色家庭、社区、学校创建活动,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。
聚焦筑牢安全防线
在完善治理体系上攻坚发力
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,统筹抓好政治、经济、金融等领域安全风险防范,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现良性互动。
守牢安全生产底线。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小部位专项整治行动,持续开展城镇燃气、建筑施工、交通、矿山、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,强化食品、药品安全。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,牢牢守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依法维护社会稳定。坚持和发扬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深化“三促三优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,健全完善乡镇街道履职清单,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,扎实推进“八五”普法,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,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,深化平安兴庆建设,巩固和谐稳定良好局面。(记者 肖梦琪 王一平/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