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彩色的‘电子烟’居然藏着合成大麻素?”“原来‘毒邮票’真的会让人产生幻觉!”8月13日,禁毒基地的展示台前,一群来自兴庆区胜利街上前社区的未成年人正围着讲解员追问。这场由胜利街上前社区组织的“禁毒探秘营”,让孩子们在近距离观察中,学会拆解毒品的“伪装术”。
在“新型毒品伪装展柜”前,包装成奶茶粉、巧克力豆、卡通贴纸的仿真毒品模型,让10岁的朵朵瞪大了眼睛。“这些看起来和我平时吃的零食一模一样啊!”讲解员拿起一包印着“草莓味”的粉末状物品解释:“这其实是含有氯胺酮的伪装毒品,坏人常说‘这是新款零食’引诱孩子尝试。”听到这里,朵朵悄悄拉了拉同伴的衣角:“以后陌生人给的东西,我再也不碰了。”
互动体验区的“禁毒知识连连看游戏更让孩子们跃跃欲试。将“冰毒””“摇头丸”等毒品名称与“中枢神经兴奋剂”“致幻剂”等类别一一对应,把“吸毒成瘾”“家庭破裂”等危害与毒品图片配对……12岁的小宇在答题时皱起了眉:“原来吸毒不仅会伤害自己,还会让家里人难过。”
最触动孩子们的是“吸毒警示墙”。一张张因吸毒导致面容憔悴的对比照片、一段段因好奇尝试而坠入深渊的真实案例,让原本喧闹的展厅渐渐安静。“那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哥哥,就是因为朋友说‘试试没事’,结果再也没能回到学校。”7岁的安安小声说,稚嫩的脸上满是认真。
“比起课本上的文字,亲眼所见的冲击更能让孩子们记住教训。上前社区负责人说,组织这次参观,就是想让孩子们在“看得见、听得懂”的体验中,筑牢“珍爱生命,远离毒品”的防线。活动结束时,孩子们在“禁毒承诺卡”上画上自己设计的“防毒小标语””:“毒品是怪兽,我们不碰它!”“零食要认准,陌生的别尝!”
这些稚嫩的笔迹里,藏着孩子们对毒品的警惕,更映照着社区守护少年成长的用心。当“小眼睛”看清了“毒陷阱”的模样,“无毒青春”的路上,便多了一份清醒的守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