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3月至10月约有1500名“候鸟”人群在金南社区生活,他们大多为20-60岁,来自其他省市的务工人员。面对庞大的“候鸟”群体,中山南街金南社区以党群联动、资源整合、文化触动为抓手,三向发力,解锁“候鸟”人群集聚社区的幸福密码,让“候鸟”人群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归属。
一、党群联动:为“候鸟”筑起温暖归巢
聚焦“候鸟”人群管理服务,建立健全全周期跟踪联系机制,满足服务需求。加强排查纳管,依托网格摸排和房主上报原则,第一时间掌握“候鸟”人群来金南社区的信息,进行动态管理,做到“来有登记、住有跟踪”。加强包保服务,健全“社区党委+小区党支部+网格党小组”三级组织架构,实行“社区牵总头、网格包区域、党员包人头”层层包保,及时收集掌握“候鸟”人群服务需求。今年已收集办理“候鸟”人群异地医保报销、扰民、电动车充电等诉求35条。
二、资源整合:让“候鸟”旅居变安居
聚焦“候鸟”人群“医、住、娱”核心需求,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服务资源供给,打造多元服务体系。强化医疗供给,同兴庆监狱、银古路卫生服务中心联建,到社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、驻点义诊10余次,举办养生讲堂5期,提供心理疏导、入户筛查等点单式服务。拓展活动空间,重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空间布局,引入康复机构,打造社区幸福荟阵地,利用社区闲置房屋建设乒乓角、老年活动室等公共活动场所,满足娱乐需求。
三、文化融合:促“候鸟”融入变主人
聚焦增进“候鸟”人群社区认同感,以文化活动为抓手构建熟人社区,引导“候鸟”人群配合社区治理并且加入暖暖“南”朋友志愿服务队主动参与治理,实现客人变主人。开设“南”岸荟聚小讲堂,摸排“候鸟”人群学习需求,开展国学、非遗、剪纸等课程,鼓励“候鸟”人群上讲台分享家风家训、人生感悟,加强双向互动。丰富邻里活动,组织“候鸟”人群参加艾草锤、插花、绣荷包等制作体验,在春节、重阳等重要节日举办金南社区大拜年等活动,增进居民互信、拉近心理距离。建强社群组织,支持“候鸟”人群发挥专业特长,吸纳15名“候鸟”人群加入暖暖“南”朋友志愿服务队,推动实现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。